公告版位
一起讀書會之臉書社團新增,有任何影片、相片都可在社團分享囉~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v=wall&gid=109217659107619

殺鬼.jpg 

在遍尋不著4月份主講人的情況下,這個happy circle就是該輪轉的時候了。

 

4月選讀好書,我選擇了殺鬼。不外乎是推薦書單中尚未有中文作品,另一方面是他已經在我的書櫃中蠢蠢欲動。

所以-咱們就來看這本曾被中時開卷譽為「年度最有創意的小說」作者甘耀明的"殺鬼"吧!

read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首先要請R17的各位進入此篇,並回應3月份選讀好書的討論題目(1)。就利用「迴響」來回答或持續討論吧。

 

 

 

 

read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過完一個年,才認真的想要來交稿。這本書一拿到的時候隨意翻了幾頁,就覺得是不是又是一本來騙錢的書?但是看完一次之後,卻發現我是完全有看無懂的狀態之下闔上書。然後再度拾起翻越第二遍時,卻發現與第一次的閱讀有不同的感受,這次的感想是,「媒體即訊息」這本書,是以許多文本為基礎之下所綜合出來的書,比較適合用「討論」的方式來理解書中的意思。以下是我參考了麥克魯漢的「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和此次的書「媒體即訊息」所得到的一些想法。

根據麥克魯漢於認識媒體:人的延伸一書中,第一章節便說道,媒體本身是個介質(形式),與其媒體的「內容」不同,舉例來說,電影本身是個介質,其內容是劇本或是劇情,而內容才是影響我們最深的訊息。但是我們卻總是盲目的以為電影本身這個形式才是衝擊到思考、生活的重要工具。這是個滿有趣的現象,常常會以為這時代改變我們的思想的原因是大眾媒體太過於氾濫,在生活週遭無處不見,但其實大眾媒體只是個媒介質,所傳遞出來的訊息才是「真正」影響著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的感官需要去接收這些直接而來的訊息,但是因為訊息太多元化了,無法來得及思考,只好「眼見為憑」了。書中才會有這樣一段『一名天文學家正在看一支兩百英寸長的望遠鏡,突然驚呼快下雨了。他的助理問說:你怎麼看得出來?「因為我的雞眼痛。」』(參考P.68)

這樣的現象,對於我們的思考和價值觀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警示。舉凡一個小小的促銷活動,大到一個政治異謀,都極可能因為我們已經習慣「眼見為憑」的思考模式,不知不覺已經受到某層面上的影響了。

以上只是我目前參悟到的觀念,還是認為這本書比較適合來彼此來探討自己的心得,因為還有很多的層面我還沒有理解出來。

read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書看完後,其實我沒有完全掌握書中所表達的核心概念,大約就是一些片段的意義讓我頗受啟發。

比方"所有媒體都是人類某種感官的延伸,無論精神上或是肢體上",或者是-

"表音字母迫使耳朵的神奇世界,拱手轉讓為眼睛的中立世界。人類的耳朵被眼睛所取代...字母的使用養成並鼓勵了一種習慣-以視覺和空間的方式來感覺整個環境"

 

read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IMG_5411.jpg

 

IMG_5409.jpg

 

IMG_5420.jpg

read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這次遇到春節,所以見面討論就合並到3/17號囉。(擅自決定...)

討論主題:若跳脫既有經驗,OO一定要是現在的樣子嗎?還可以是什麼呢?

OO為自己想像的情境或物品,例:電子書應該不需要維持書本翻頁的型式來閱讀,或許可以用....

但也不用太局限在媒介或是什麼科技,那只是個例子,以自己平常最關心的東西來聊就好。

 

read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因為有事正在發生,但你不知道是什麼事。是吧,瓊斯先生?」鮑伯迪倫

 

 


read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48b433ebg7ad3c5b8fda5&690.jpg 1_20090707172554106xz.jpg

幾經考慮,還是決定三項文本都推給大家閱讀。

阿莫多瓦的文字著作我設想很多人可能早一步涉獵,所以原則上我是以〈潮溼地帶〉為首選的,讀書會的討論對象自然也是以它為主;然而我又害怕〈潮〉顯然過於駭人筋骨,因此假如各位選擇重操〈宛〉的舊頁我是很贊成。兩本都能翻上一翻,其實最好。

那麼第三項文本又在哪呢?就說要是你/妳一時無法脫開人間基本教義派的困縛把〈潮〉給徹底攻克,又對於〈宛〉瞭如指掌,那麼請你/妳消磨點好時光去看一部由阿莫多瓦所指導的電影:〈破碎的擁抱〉。碰上檔次沒了也別太擔心,3/17前出租店應該是很貼心的上架了。

最後補充幾點:

read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玫瑰之下—葛瑞格利.庫德森個展.jpg 

這個展覽位於台北市伊通街33號一樓(TM咖啡旁,騎車開車得繞單行道一周喔),會推薦它給大家一方面是整個禮拜以來都以流浪漢兼觀察人的身分在台北的眾多藝廊之間到處流竄,感受到主流非主流的創作者們爆發力相當驚人,二方面也是覺得這位作者的作品所呈現的畫面安排,某種程度上好像反映了白噪音所要傳達的所謂美式家庭的奇妙慘淡疏離氣息。事實上該作者一向也以極度精緻地安排畫面來呈現美式家庭風貌著稱。大家有空可以去瞧瞧,順道可以緩和一下每天的生活常循。


read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2010/01/17

地點:公館綠蓋茶

members:小巫、Snake、Cynthia

edit by Cynthia

read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