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加入建築的領域以來

能像阿忠一般享受周休二日的機會可謂微乎其微

甚至能有喘口氣的縫隙就差堪欣慰

在一次講談的過程中

具備相當份量的教授提到他一生以來的某些歷練與經驗

坦承身為這個領域的一份子 消耗創意 浪費精神 不可確定性 壓力...

種種讓人不像人的狀況 接二連三的太多了

如果不能培養自己「隨時渡假」的態度

很快就會因為疲於應付 而把自己淘汰

 

隨時渡假 其實是一種心情上不好配置的特調

「就算只是中午吃一碗45塊錢的陽春麵 你們也應該好好的陶醉在那個時光」

難就難在 非但我們連這小小的節段都常以品質堪慮的方式對待

還進一步奢望 「吃飽問題也獲得解決吧」

於是一份午餐吃兩小時 在凡事只講效率的時空 好似不可能也沒「意義」

一份午餐 輕鬆愉快 也因為「背負使命」 而顯得沈重無力

事實上展開「隨時渡假」的時刻 還不只用餐這件事而已

如果這個說法成立

那麼我們會驚覺一天有多少可能的暇餘都被浪費在擔心 憂慮 思考 交差了事 應付

結果還是沒有好結果

 

某個程度上

我確實拉開一道觀測的距離 在衡量自己每一天 每一段時間下來

真正的一副德行是什麼

試著把原先自己以為 可以拿來“利用“的零碎時間

(“利用“來解決問題 之類的含意)

提出來 換成隨時渡假的空檔 也介入我真的想做的興趣或活動

特別是散步路線 食飲嘗鮮 怪物蒐集 純粹聊天 窩書店

簡單來說 有一套很不一套的方式 讓自己維持 「在台北生活著」的品質

 

那矛盾又在哪呢

每個月初 我鍾愛的幾家雜誌已經上架無遺

編輯部為當月份所作的引言總是引人入勝

胡至宜就提過 「創意工作者 太習慣先讓自己感覺好一點 再來談解決問題」

於是兩股價值觀正在我心底論戰(根本來說現階段每一種面向都有這個問題)

但也等同協助我 「隨時渡假」的同時

不要過度遊說自己 或放任 讓一切僅流於「感覺良好」的層次

因為有時這不只事關所謂「在台北生活著」的品質

更關呼我們還得對自己手頭上的工作有基本的責任感才是

 

收束總歸

幸運的

我找得到三五位生命歷練強盛 而又不是我親族的長輩

指天畫地 開路或解迷津 甚至重新為「思考」這件事整脊

同時養成「隨時渡假」的風氣 閱讀的習慣 對所有事情保持嘗鮮的意願

理論上還有朋友開團 讀書會 和另一半

夠幸運了

 

或許值得提一提的是

越來越大膽的忽視療傷系 或心靈雞湯系的文章

越來越盡情的擺脫商業類 或至理名言型的雜誌

因為那些都不是「最有利標」的導師

有時甚至開了過高標 或最低標的言述

因為那些人的成功與口頭禪 確實「不關我們的事」

否則今天應該會有更多google 更多臉書

 

不過位居自由發揮的位階

很難擔保這樣的說法適用於處置不同生命階段的「需求」

而且繼三連發之後

這篇依舊又言說又書寫的而已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ad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