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531  

< 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 >

 

 

 

 

我準備製造一本書,暫時就名為< 夢的合刊 >。
陸陸續續我向極少數的朋友與人事詢問意見,徵求稿件,
那些朋友與人事,極微敏銳,擅於觀察與反芻,對這個世界的觀點,不急著巴附炎勢
目前尚沒徵詢到的,平常心,但看無妨,反正,我會連出五年。

而這也是我推本書的來回緣故之一,因此我用我於另一地方的表白,作為推薦這本書的發跡:

對建築工作者來說,不論是家屋或者房間,形式上材質上功能上的操作,都不及找出「能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安穩的面對自己孤獨的辦法」來得更形重要。

前一次遇到「自己的房間」的命題,是在台北獨自生活第五年的時候,因為當時漸趨習慣「只有自己」,加上「離家自立」的某種催眠假象,同時建築專業技術的訓練,我一度以為我探索到面對自我孤獨的形式與路線,或許還包括一名引燃深刻愛慾的女子陪伴的關係,視界開闔之間如電如雷,成立當時我對於空間的獨有看法,但那些看法,現在看來是藉物/人物看到自己,而非由自己心中看到外物,也許只是初步理出「能在一個空間裡,體認到自己的孤獨,並且如何利用空間與空間內的現象,幫助和孤獨相處」而已。

在這個時間點因為詩社,我再次面對這樣的命題,許多條件不僅變異,甚至缺乏或反過來瓜分我的部份,因此我知道我正在「掙扎」的路上,想在這新的大小尺度空間之中,陸陸續續找回「自處的辦法」,找到「不靠物/人物」便能「自在地活」的「歸屬感」。但是否是這三言兩語就已經大勢「抵定」,我還是抱持繼續批判自己的態度,一邊收拾過往自身的殘局,一邊埋設當下的引線來打磨火花。

就像最近「夢的合刊」的思考,我並不稱她為事業或計畫,我只要求她持續五年,一路上不設限,或順著可行的可能性去走,到時候我們再來檢視。我的朋友L告訴我,光是要告訴我她夢了什麼,就很害羞。這便從出版牽扯到「信任」的問題,如何建構「心意碰觸」的空間的建築問題,對書店出版社來說可能只是賺不賺錢的技術問題,行銷問題。也許我起心動念有想過,是否在透過這件事情來尋求我的歸屬感,但也意識到,說不定到最後我只能宣稱,這是一本我極度理想中,人可以怎麼「過程」(動詞)在世上的投射物,不是「我愛妳所以我送妳999朵玫瑰」這樣習以為常,乖巧的東西。

因此如何在人生下一個階段,找到面對存在於家屋或房間裡的真實,可能才是我做< 夢 >的真正緣故。

 

 

請,參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ad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